竞技宝JJB官网 - 竞技宝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会员风采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讲师班主讲教师-李大盈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讲师班主讲教师-李大盈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竞技宝JJB官网《论语》讲师培训班主讲教师 

济宁市育才中学高级教师  李大盈

在中国历史上,身份起伏最大、被人利用最多的人大概是孔子了。这位生前就周游列国、教学授徒的哲人,或被冠以“素王”、“至圣”的称号,或被贬为“孔老二”、“丧家狗”……中国历史的变换轮回、中国人性格的“内敛”多变。使得这位老人被人肆意歪曲涂改。那些原本受他精神滋养的人反过头掘他的坟墓;那些表面尊重他、封赏他的人其实正在内心暗笑,庆幸找到了一个可滋利用的工具!历史总让人叹息,人性亦让人无语。

然而,圣人何言!

也许这位栖栖一生、心怀大同的哲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叹息一声,转过身去,不忍再看;又或许,他不曾叹息,而只是默默看着,神情平静而又淡然,个人浮沉荣辱有何计较?他所忧虑的仍然是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和人民。两千多年了,为什么天下大同的梦想如此难以实现?

相比而言,我更倾向于用后一种思维来解读我心中的孔子,因为从记载他言行的书籍《论语》中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心怀天下,忧道不忧贫!孔子是伟大的,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和那些叱咤风云、开疆拓土的君王相比,他少了一份霸气;和那些蝇营狗苟、利益为上的官员相比,他少了一份机智;和那些困守书斋、白首为学的学者相比,他少了一份坚守;和那些独善其身、笑傲悠游的隐士相比,他少了一份洒脱……总之,他的一生是局促的一生,远不如历史上的很多人那样淡定而从容。

局促也就局促了,却总有一些人忘不了他。孔子死后,弟子皆心丧三年,子贡甚至在三年心丧完毕后,筑室于其墓前,再次陪伴师傅三年……每次读《史记》于此,总觉眼眶湿润,心潮涌动,感佩不已:这是一种何等强大的道德力量感召!

为了纪念老师,也为了让老师的思想不至于淹没,众弟子乃相与记述老师言语,这些言语后来经孔门后学整理乃成《论语》一书,或许编纂者自身都不曾甚至不敢想,这部书竟深深影响了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甚至对其未来的世界都长生了深远影响。我想,有了这种回报,孔子生前身后名声不就是过眼云烟吗?

当历史的车轮转向21世纪的时候,当科学技术使物质社会走向更高水平的时候,人类生存状况却遭遇极大挑战,如何破解?人们开始探寻人类生存的智慧法则,人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古代文明古代先贤大师,用文明文化寻根之旅,获取化解当今人类生存危机的妙方。

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每当人类现代文明发生问题的时候,总是要回到轴心时代,去寻找它的精神资源,让今天的文化,我们人类的创造精神,再一次被轴心时代创造的精神火焰所点燃,以寻找今后的出路。

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很有道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轴心时代”,在现代化进程中备受世人瞩目,尤其是孔子儒家思想文化,更是深得推崇。

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从全世界的文化人类学上看,中国文化是一以贯之的、最典型的,西方文化是不连贯的、不典型的。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探讨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了非常精彩的演说。最后,他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93年9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通过《全球伦理宣言》。《宣言》从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的道德准则中,提出了全人类都应当遵循践行的两句名言:一是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耶稣的名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加摆伦资在《孔子与其学说》中评价:“盖经过中国二千年以上之岁月,至于今日,使全人类三分之一与道德的、社会的及政治的生活之点,全然存续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也。”

历经2500多年的孔子及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世界文化殿堂经久不衰而熠熠生辉。这是中华文化的根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福祉。

近代史学大家柳贻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这样评说孔子的地位: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中国当代如果没有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改革开放,中国至少要在黑暗的路上摸索一段更长的路。

中华民族如果没有孔子这位思想家对春秋以前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抢救性整理阐发,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将陷入漫长的黑暗时期。中华文化也许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浩浩汤汤而历久不衰。

然而,近一百多年来,由于西学东进,《论语》以及儒学与民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被抛弃在了陈旧的故纸堆中。但以“科学民主”为旗号的西方文化虽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力倡导,经过精心的移植、培育与生长,可惜的是在传统文化的消解之下,这种外来文化根本不可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相反的是在多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使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更加复杂和多元。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日益呈多元化趋势,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寻求思想渊源和增添精神动力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济宁、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发表重要讲话,开启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起点。

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的总纲领,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精神滋养。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这部经典,最重要或者说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要“古为今用”。而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必须弄明白《论语》这部经典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准确把握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反之,如果我们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有可能陷入曲解甚至误读经典的泥淖,这不仅是对《论语》经典的亵渎,也是对传承儒家思想文化的损害。

我们知道儒、释、道三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与道家的“出世”和佛教的“来世”相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奉行的是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强调人生是一种实践。从儒家一贯倡导和追求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孔子及其儒家的人生观其实包含着三个层次,即个人的修养、建功立业和兼济天下。而在这三个层次中,加强个人修养是一切的基础。所以重读《论语》,我们首先要吸取的应该是孔子关于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论述。综观《论语》,孔子十分重视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孔子不仅这样说,更是带头这样做,正如他的学生颜回所慨叹的那样,夫子之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不仅率先垂范,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强调“立功”首先要“立身”,“立身”关键在“立德”。在《论语》中孔子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把颜回作为修身立德的榜样,要求弟子们以颜回为表率,以德立身。所以,我们重读《论语》首要的就是承继、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读《论语》,我们还会感到,孔子不仅是一个积极的现实主义者,更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如《论语》中提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表现出的为了理想不惜以身殉“仁”、以身殉“道”的崇高价值追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所表现出对理想的坚守。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坚守,使孔子纵然在陈蔡之间惶惶若“丧家之犬”,也不放弃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今天,我们重读《论语》,最需要汲取的就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强化我们业已弱化了的理想和信念,这无疑是我们亟需高擎的重要精神支柱。

重读《论语》更为重要和直接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许多世俗功利面前,有的人几乎丧失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的追求。我们重读《论语》,就是要发掘经典中那些穿透时空的闪光的思想。譬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忧患意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自省意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崇高的价值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正确的义利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诚信美德等等。

《论语》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思想经典,也是一部充满大智慧的学习宝典。《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论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智慧对话。比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吾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任何人身上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应该向所有的人学习;再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事情,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终身学习的思想。还比如,在学习的方法上,《论语》强调“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认真继承学习借鉴传统,我们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今天,我们研读《论语》这部经典,应该用文化的眼光、思想的视角、学习的智慧去研读,用经典中闪光的思想,去唤醒我们心中沉睡已久的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从而不断调整在现实竞争中的心态,创建健全的精神生活,重塑我们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用经典中的学习智慧丰富我们的学习体验、人生历练。 

阅读《论语》,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寻根,是一次丰腴自我精神的高贵旅行。

在这次寻根中,你会清晰地触摸到我们民族性格演变形成的脉络,会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会在有所悟的一刹那,发出会心的微笑,就如迦叶拈花,成就一刹那的庄严法相!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捧读《论语》,感悟圣人之言,感佩孔子的伟大。请先哲回乡,让其仁者精神的形象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

品读《论语》,面对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本站文章(或其他资源)版权为竞技宝JJB官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引用其他网站资源也会做出标识。/?p=1432
/

作者: 梧桐树下

网站管理员

学习分享——《论语》讲师班学员-庄秀美

读《论语》,论孝道——《论语》讲师培训班学员-马静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805371499

邮箱: jnsjyjxh@126.com

济宁太白湖新区荷花路与圣贤路交汇处京投总部A座一楼(太白湖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